百度 此外,他们都会爱上一个单纯柔弱的女生,而他们爱得更是强势霸道。
7月31日,泉州小山丛竹书院迎来一批特殊学子——40位来自泉州各地,即将奔赴全国各大高校的准大学生。他们将在泉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小山丛竹书院,开启为期八天的“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”。 “宋元泉州,是东方第一大港,是世界交汇的熔炉……”这一刻,书院斑驳的木柱与年轻的面孔交相辉映,古代书院的风骨穿越千年,在乡土教育的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。 □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尧 通讯员 卢炎煌 王磊 专家授课(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林劲峰 摄) 乡土课堂 在文脉源头重建精神“起点站” 泉州素有“海滨邹鲁”美誉,书院文脉千年不息。自唐代“兴文教,起书院”之风兴起,73座书院如星辰点缀刺桐古城,欧阳詹、朱熹、李贽、弘一法师等先贤曾在此讲学论道,两千多名进士从这里走向全国。四大书院——小山丛竹书院、石井书院、泉山书院、欧阳书院,更成为城市文脉的厚重载体。其中,小山丛竹书院,这座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,曾见证欧阳詹讲学、朱熹立说、弘一法师晚年居留。 随着时代流转,许多书院渐渐淡去了育人初心,有的成了供游人驻足的景致,或让位于商业喧嚣,悄然变换模样,而泉州却选择让书院回归其学术与教育的本真传统。近年来,以小山丛竹书院、正音书院、欧阳书院等为代表的泉州书院相继重建、修葺。自2021年小山丛竹书院重启,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领衔担任山长,将“乡土教育”作为重要拼图,致力于让书院回归“讲学论道”的学术本真。如今,小山丛竹书院已形成“小山人文讲堂”“小山学堂”“小山研讨”“小山对谈”“小山展演”“小山行读”及新启的“小山乡土教育”等七大品牌活动矩阵,肩负起“守住文脉、传承文化、滋养城市”的时代使命。 “历史上它是三位先贤所在之地,是泉州最重要的文脉发源地之一。”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、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小山丛竹书院日常活动负责人陈敏红点明了选址深意。当40名准大学生踏进书院,他们站在了泉州千年智慧的精神“起点站”上。考试检验了他们的知识文化储备,而这场研习班,则要带他们探寻乡土文化的源头活水。 书院新生青年学子行囊里的“泉州基因” 研习班“6讲+1次踏访”的课程设计,扎根泉州世遗、非遗与传统文化,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温度:从“宋元泉州”的宽广胸襟,到四大书院遗迹的历史余温;从泉州美食背后的民俗密码,到古城保护的机遇与挑战;从以村庄为切片的乡土肌理,到南音中婉转绵长的文化基因;最后,王铭铭教授将引导学子深度“理解泉州的过去”,为乡土认知构建思想框架。 这些课程绝非浮光掠影,其对青年学子的滋养远不止于知识。从开元寺的晨钟暮鼓,到“晋江经验”的当代传奇,每一处遗存、每一个故事都成为青年学子文化基因的唤醒剂。唯有读懂家乡的辉煌过往与独特气质,远行的游子方能在广阔天地间自信讲述泉州故事。 “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”的核心价值,正是泉州赋予复兴书院的重要使命:承学术研讨之风。告别“神坛化”与“陈列柜”困境,研习班重现书院“切磋论辩、问道交流”的学术传统,学子在课堂与考察中与顶尖学者、专家深度互动,在“论典、论学、论道”中激活思想,传承朱熹、李贽等先贤的治学精神;育守土创新大才。乡土教育旨在筑牢文化自信根基,当青年学子通过系统研习,得以真正“读懂泉州”——理解其世遗价值、海丝基因、多元开放的城市精神以及“晋江经验”的当代活力,这份深刻的乡土认同,成为他们“行囊中最珍贵的财富”。 学子会带走什么?他们带走的,是对家乡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,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与乡土认同,是“汇通古今、胸怀世界、经世致用”的理想种子,更是作为泉州文脉传承者的自觉与担当。 小山丛竹书院的开班钟声,穿越千年时光,依旧清越。它宣告着泉州书院教育“传统之道”的回归——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,而是以乡土为根,以育人为本,以学术为魂,以国际为翼的创造性转化。当年轻学子带着这份独特的“泉州印记”走向五湖四海,古城千年不息的文脉,将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绵延生长,生生不息。 相关新闻: 小山丛竹书院推出第七个文化品牌项目 准大学生启新程 先晓家乡文脉远 “小山乡土教育系列——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”开班仪式在小山丛竹书院举行(林劲峰 摄) 7月31日,泉州小山丛竹书院内书声再起。由该书院主办的“小山乡土教育系列——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(第一期)”正式启幕,40名来自泉州各地的准大学生汇聚于此,在开启大学新旅程之前,深度触摸家乡文化的根脉。 作为泉州书院之首,小山丛竹书院自古便是文脉汇聚之地,欧阳詹、朱熹、弘一法师等先贤足迹犹存。书院自2021年重启以来,已构建起“小山人文讲堂”“小山学堂”“小山研讨”“小山对谈”“小山展演”“小山行读”等六大文化品牌,成为泉州乡土教育的重要标识。此次推出第七个系列项目“小山乡土教育”,旨在传承书院育人传统,引领即将远行的青年学子深入理解家乡风土肌理、历史脉搏与人文精神,在文化的浸润中孕育汇通古今、经世致用的理想。 研习班精心挑选并邀请了六位国内顶尖高校的学者、海外交通史研究专家、熟悉本土历史的金牌讲解人、古城保护和发展的践行者、守护非遗的传承人,通过六堂精心安排的课程和一天实地考察,让学子们重新认识泉州。课程涵盖宋元泉州史、古城保护与发展、闽南村落研究、世界级非遗南音等核心专题。 开班式后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带来第一讲“宋元泉州”。课上,他表达了对青年学子们的殷切期待:“希望这次研习,能在你们心中种下一颗理解家乡、热爱故土的种子,未来无论身处何方,都能成为泉州文脉自觉的赓续者。”(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宋尧 实习生邱若兰 通讯员卢炎煌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