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 风格定位本刊面向全国,放眼世界,力避从概念到概念、从经典到经典的纯理性思辨,及时反映学术界对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。
东南网6月11日讯(通讯员 郑胜男)6月8日,洛江区图书馆在南音乐器制作技艺(洛江)传习所开展“四季读旅”第六期非遗洞箫传承实践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箫声传古韵·非遗正青春”为主题,吸引了20名泉州市学生记者团成员参与,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,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洞箫的独特魅力,展现了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的融合,助力推动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活态传承。 本次活动的主讲人——杜志阳老师、陈欢喜老师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非遗洞箫文化课。陈欢喜以实物展示的方式,带领小记者们认识了南音乐队的“上四管”:二弦、三弦、琵琶、洞箫与拍板的坐奏,生动呈现了南音乐器的丰富组合。课堂尾声,两位老师合奏经典南音曲目《风打梨》,箫声婉转,琵琶叮咚,瞬间将现场带入千年雅乐的诗意境界。 泉州酒盏是非遗南音演奏中的特色打击乐器。“酒盏也能当乐器?”——面对小记者们的疑问,陈欢喜老师含笑示范:指尖轻点杯沿,清脆的节拍随即流淌而出。孩子们跃跃欲试,在陈老师的指导下,渐渐掌握了演奏技巧,现场响起一片叮咚如泉的悦耳声响。移步制作区,杜志阳老师手持不同洞箫,细致讲解“选竹—烘烤—开孔—调音”的制箫全流程。小记者们围拢在操作台前,观察不同材质的洞箫与专业制作工具,对传统工艺的精密发出阵阵惊叹。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动手体验!小记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打磨,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洞箫。两位老师俯身逐一调整孩子们的持箫姿势。起初,稚嫩的吹奏声断断续续,但随着反复练习,渐渐有清亮的音符从竹管中跃出。 “原来吹响洞箫这么不容易!”一位小记者抹着额头的汗珠感慨道。这场与非遗的“零距离”接触,让少年们深刻体会到:千年技艺的传承,既需耐心磨砺,更需热爱坚守。 本次活动通过“文化讲解+技艺展示+动手实践”的模式,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,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。同时借助媒体传播扩大非遗保护的社会影响力,为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营造青春活力的氛围。杜老师与陈老师表示:“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更多青年人了解非遗、传承非遗,让洞箫焕发新的生机。” |